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欧洲狂风战斗机介绍
2013-10-22 12:57:49   来源:   

查看原图

欧洲狂风战斗机
狂风战斗机,由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联合成立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设计。1973年12月,该机首架原型机试飞,1976年投入批量生产,1980年开始服役,1992年停产。由于飞得快且航程远,“狂风”被形容为一辆疾飞的“炸弹卡车”,能向目标迅速倾泻大批精确制导弹药,然后迅速返航。
战机概述
  1973年12月,该机首架原型机试飞,1976年投入批量生产,1980年开始服役,92年停产。该机共生产有对地攻击型(IDS)、防空截击型(ADV)、电子战与侦察型(ECR)等3种型号。这些作战任务要求“狂风”战斗机应具备良好的加速性和机动性、低空快速突防能力和强大攻击火力、较大的作战半径和较长的留空时间、能在昼、夜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具有短距起落能力等。

  该机为串列双座,两侧“狂风”机翼为可变后掠悬臂式上单翼。机翼翼根段为固定段,其前线后掠角为60度;活动段后掠角可由人工控制在25度至67度间变化,带全翼展襟副翼及前缘缝翼。铝合金整体加强蒙皮,尾翼为全动升降副翼,内置式方向舵,采用电传操纵系统。后机身内并排安装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进气道位于翼下机身两侧。有空中加油受油装置,对地攻击型的受油探管在机身右侧座舱附近,防空截击型则在机身左侧。后机身上部两侧各装有一块减速板,即空气刹车,在高速飞行中打开它可使飞机迅速减速。

编辑本段机舱设置
  该机座舱两个座位前后串置,均采用马丁?贝克Mk.10A零零弹射座椅,可在零高度和速度0~1166千米/小时范围内完成救生。前风挡有防冰电热薄膜,内侧防雾。中央风挡防弹。机上有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每台发动机驱动一套,压力为276×105帕(281千克/平方厘米)。

  该系统可操纵机翼、襟翼、缝翼、扰流板、减速板、全动平尾、方向舵、起落架和受油探管。两套系统有机械交联装置,可由一台发动机驱动。若两台发动机均熄火,第一套系统中有电动应急泵,仍能保证发动机冷点火。隔断阀可确保液压油的漏失超过安全界限。电源包括一套115/200伏400赫三相交流电源及一套28伏直流电源。飞行控制采用了数字式余度电传操纵飞行控制系统,称之为控制增稳系统(CSAS)。仅原型机上装有机械备份系统,在生产型上装纯电传操纵系统。

武器配备
  该机装有2门27毫米口径"毛瑟"机炮,可各备弹188发。还设有7个外挂架,机身下3个,两翼下各2个。根据不同任务,这些挂架可挂带多种武器,如:用于对地攻击可挂带AS.30、“小牛”、GBU-15"海鹰"和“鸬鹚”等空对地导弹;专门用于攻击地面雷达等设施的ALARM和HARM反辐射导弹;LAU-51A和LR-25火箭发射器;JP233反机场跑道子母炸弹、“铺路”激光制导炸弹、“灵巧’炸弹、各种集束炸弹、减速炸弹、MK.83炸弹,及燃烧弹、照明弹等。需要时,机身挂架也可挂带核弹。用于对空作战,则可挂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天空闪光”中距空对空导弹,以及AIM-9L"响尾蛇`和"麻雀"空对空导弹。

机体构造
  该机结构有80%与对地攻击型相同。主要改动是机头加长了48.8厘米,以容纳"猎狐手"空对空新型截击雷达。该雷达不仅能探测到185千米距离的目标,而且还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主要机载设备还包括多功能前视,地形跟随/测绘雷达、三轴数字式惯性导航系统,防空型装有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无线电/雷达高度表、自动驾驶仪飞行导引仪、雷达告警接收设备和主动电子对抗设备;机翼固定段前缘向前延伸,使前缘后掠角从印度增加到67度,并取消了前缘襟翼;中、后机身加长了71.12厘米,以便使机腹能串挂成对的半埋入机腹的4枚“天空闪光”导弹,同时也增加了多带电子设备的能力,内部也可多装10%的燃油。 此外,还去掉了前机身左下方的27毫米口径“毛瑟”机炮。和对地攻击型相比,去掉了机头的前视雷达、台卡72型多普勒雷达、激光测距及目标标识器、状态及方向参考备份系统。此外,中央数字计算机的内存扩展到128K,FIN1010惯导系统增加了第二个1010设备,以控制平视显示仪。防空型新增加的设备有:装在机头的AI-24“猎狐手”多功能边跟踪边扫瞄脉冲多普勒雷达,最远能探测185公里处的目标并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一台驾驶员下视显示仪;一台费伦第公司的数字显示磁带记录器代替了导航员用的湿胶片显示记录器;增加了一台MSDS赫姆斯模块式雷达寻的及告警接收器;“狂风”F.Mk2上装的模拟式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在“狂风”F.Mk3上被数字式的代替了,抗干扰设备也标准化了;此外还将装能抗干扰的数据通信系统,并能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其他系统连接。

相关图集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