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1战斗机(MIG-21),俄语: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1,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于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种轻型超音速战机,单座单发。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飞机。其主要任务是高空高速截击、侦察,也可用于对地攻击。西方称为“鱼窝”。 自60年代起出口至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等国还进行了特许生产,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生产最多的一种飞机,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50个国家空军在使用米格-21战斗机。但该机除了大速度、减速性能好以外,其机动性能不好,加上机载设备过于简单,武器挂载能力过小和航程过短,因而作战能力有限。
米格-21(包含仿制、改良型)可能是二十世纪产量最多的喷气式战斗机,越南战争是它最广为人知的战场,在中东地区跟以色列也是频频交手,其他如南北也门战争、印巴战争也看得到米格-21的踪影。至今仍然有不少米格-21活跃在世界上。
许多国家如苏联、以色列,看中米格-21巨大的生产量,纷纷替各国米格-21提出各种改良甚至性能增强的方案。除了苏联制造出口的米格-21以及东欧国家仿制的产品外,中国的米格-21走入了另一条发展道路,一是歼-7(F-7),早期是仿制苏联系统,并曾跟美国的U-2交手过,1980年之后,采用新式航电以空中缠斗为主要任务的歼-7M也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评价,二是歼-8系列(F-8),歼-8-I(F-8I)看起来像是超大号的米格-21,歼-8-II(F-8II)则是改成类似米格-23的进气道配置,主要作为本土防空拦截之用。F-8II在2001年与美国P-3C的撞机事件中声名大噪。
相关参数
性能参数
|
|||||
---|---|---|---|---|---|
型号
|
F型
|
PF型
|
PFM型
|
MF型
|
BIS型
|
机长
|
15.76
|
14.5
|
15.4
|
15.4
|
|
翼展
|
7.15
|
7.15
|
7.15
|
7.15
|
|
机高
|
4.1
|
4.125
|
4.13
|
4.125
|
|
机翼面积
|
23㎡
|
||||
空重
|
4819千克
|
5700千克
|
5750千克
|
5900千克
|
6050千克
|
正常起飞重量
|
6850千克
|
7750千克
|
7820千克
|
8250千克
|
—
|
最大起飞重量
|
8376千克
|
9100千克
|
9100千克
|
9600千克
|
9680千克
|
最大平飞速度
|
2.02马赫
|
2.05马赫
|
2.10马赫
|
2.20马赫
|
2.20马赫
|
实用升限
|
18700米
|
||||
爬升率
|
135米/秒
|
140米/秒
|
150米/秒
|
170米/秒
|
|
航程
|
1300公里
|
1670公里
|
1300公里
|
980公里
|
|
载弹量
|
1000千克
|
||||
发动机
|
1台R11F-300涡轮喷气发动机
|
1台R11F2-300涡轮喷气发动机
|
1台R11F2S-300涡轮喷气发动机
|
1台RF13-300(P25)涡轮喷气发动机
|
1台R25-300涡轮喷气发动机
|
推力
|
5750千克
|
5950千克
|
6175千克
|
6600千克
|
7500千克
|
电子设备
|
RP-9-21截击雷达
|
||||
“天弓一号”自动引导系统
|
|||||
自动引导系统
|